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因国力强盛及皇帝对佛教的推崇,不仅大量造像,做工也很精良。自明清以来,藏式造像已成为宫廷造像的主流,其影响和波及面也很广,而且近代以来损毁的较少。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,仅清乾隆一朝鎏金佛像就收藏有几万件之多,北京雍和宫也收藏有几千件清代宫廷藏传佛像,散落在民间的小型金铜佛像就更不计其数,现拍卖市场上常见的一般也都是明清时期的藏式金铜佛造像。
明永乐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
尺寸:高27.8cm
北京保利2007秋季拍卖会:成交价 16,800,000 RMB
“大明永乐年施”款
此尊为明永乐北京宫廷御用监制作。释迦牟尼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,右手施触地印,左手结禅定印于右踵上,为释迦降魔成道像。表现菩提树下的佛陀以坚定的意志挫败魔罗女色而成正道。“触地印”象征只有大地之神才能为佛作证。释迦神态祥和,眼睛嘴角微露笑意,饱满的脸庞略呈“国”字形,有永乐晚期向宣德造像过渡之特点。单袒右肩,肢体圆浑,衣褶写实而富于变化。其莲座莲瓣也较通常永乐造像宽大肥厚;台座也略一般永乐造像,是永宣过渡期造像的重要例证。佛像眼睛、嘴唇有色料痕迹,应为传统西藏佛像开光仪式上画彩的残留,使得佛陀的神态更为庄严尊贵。莲座正前方台面刻“大明永乐年施”六字楷书款。此像高27.8公分,在永宣宫廷造像中尺寸较大,且造型风格特殊,是一件稀见之品。
铜鎏金双身十二臂上乐金刚
上乐金刚四面十二臂,头戴五骷髅冠,红色发髻高耸,旁饰月牙,现忿怒相,面生三目,象征能观照过去、现在和未来三世;中央双手以金刚吽迦罗印握持金刚铃和金刚杵,交臂拥抱佛母金刚亥母,象征慈悲与智慧的结合,其余左手分别持象皮、嘎巴拉碗、大梵天的四个头,右手持象皮、手鼓、金刚柄钺刀;腰间围系虎皮裙,挂佩人首项蔓,右展立姿于圆形莲台之上,左脚踏黑夜女神,右脚踏威罗瓦。佛母金刚亥母双腿盘于主尊腰间,亦为忿怒相,右手高举钺刀,左手托嘎巴拉碗。
此尊分体铸造,上乐金刚足底铸插钎,以便固定于莲台之上。除面部泥金之外,通体鎏金,整体造型优美生动,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。